麻陽苗族自治縣人社局專車將務工人員送至長沙。 通訊員 供圖
2022年,全國多地發布建筑業工人清退政策,包括“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等,大齡農民工就業問題引發廣泛討論。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平均年齡41.7歲,50歲以上占比達到27.3%。勞動技能的衰退疊加文化水平低等因素,讓大齡農民工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弱勢群體。
大齡農民工該何去何從?11月16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要求不得以年齡為由“一刀切”清退,為有就業需求的大齡農民工免費提供公共就業服務。
連日來,三湘都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了解湖南大齡農民工的就業情況和期待。
■文/視頻 三湘都市報
全媒體記者 王智芳
通訊員 周純 曾鶴群
【經歷】
年齡和體力是道無法避免的坎
“很多建筑施工企業用工年齡管理進一步規范,嚴格限制施工作業人員的年齡,超過了年齡的,工地就不再招用?!眮碜蚤L沙寧鄉的易師傅告訴記者,他今年56歲,此前已在工地上工作了8年?,F在,易師傅換了一種身份重新回到了工地。經工友介紹,他以保安的身份被錄用。
“剛得知在工地務工不能超齡這個消息,確實難以接受,我身邊有工友表示50多歲還干得動,也需要養家糊口?!币讕煾嫡f。但細想后,他表示還是能夠理解,因為自己也明顯感覺身體狀況不如以前,有時干活會喘不上氣,太辛苦的時候腰還會疼。
跟易師傅一樣,不少大齡工友都換了身份和崗位,有的留在工地,選擇了勞動強度低的職業,如保安、保潔等后勤工作;有些工友則離開工地,尋求其他就業機會,羅金華就是其中之一。年輕時,羅金華長年在城里干木匠、粉刷工等活,這些手藝讓他如今能夠繼續在家周邊打些零工。
“兒子也不希望我們干太重的活把身體傷了,否則更是給家里添麻煩了?!绷_金華說,有活了就出去干,閑時就在家幫忙帶帶孫子,把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讓外地工作的兒子放心。
【變化】
有了免費的職業培訓和專場招聘
與大多數選擇外出務工的人一樣,嚴萍因家里沒條件供其念書,又抱著“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早早外出務工。她回憶,剛外出打工時沒有太多選擇,女性就只能做清潔工人、服務員等。還有一部分選擇進廠,每個月有相對固定的工資,而且多勞多得。2010年,嚴萍也選擇了進入惠州某制衣廠工作。但是,近年來廠里效益不好,員工工資受到很大影響。
今年已經48歲的嚴萍也想過回鄉找份工作,但又為“回鄉做什么”而發愁,“我沒什么技能,年齡也大了,不知道能做什么。而且,我在廠里繳了5年社保,沒有在老家繳,回去后會不會白繳了?”嚴萍說。
最近,嚴萍在新聞報道中看到,湖南已將農民工納入就業幫扶重點人群,就業困難的可以享受職業指導、專場招聘等一系列免費服務,即使已經就業的也可以參加免費職業培訓考取相關證書。
“以前,沒人告訴我可以去哪里參加職業培訓、考取證書?,F在好了,有免費的培訓,政府還幫我們找工作?!眹榔寂d奮地表示,“我打聽過了,現在社??缡∞D移也非常方便,只要有手機就能操作?!?/p>
消除了就業、社保的顧慮,嚴萍夫婦和身邊幾名同鄉一直在關注家鄉周邊的招聘信息,有機會就準備回鄉工作。
【政策】
多舉措鼓勵支持大齡農民工就業創業
面對大齡農民工的就業擔憂,省人社廳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針對大齡務工人員,我省在政策上有明確支持。
首先是鼓勵企業吸納。對“4050”等就業困難且符合相關條件的人員,可向當地人社部門申請認定就業困難人員。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并依法購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的,企業可按規定向當地人社部門申請社保補貼。補貼標準為養老、醫療、失業三險單位繳費部分之和,補貼時長不超過3年。
同時,加強大齡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及創業鼓勵支持。鼓勵“4050”以上人員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對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4050”以上人員自主創業的,可按規定申請創業擔保貸款,個人最高可申請20萬元,政府給予貼息。
此外,支持自主靈活就業。對認定的“4050”就業困難人員以靈活方式就業,并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社會保險的,可按規定申報就業困難人員社保補貼。不僅如此,我省對大齡勞動者還有公益性崗位兜底援助就業。
長沙市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中心表示,針對農民工就業,中心參與長沙市人社局主辦的2022年“春風行動”首場專場招聘會,組織43家企業入場招聘,提供崗位66232個,現場達成就業意向41人次。
除了就業、創業方面的鼓勵支持,我省在維護和諧勞動關系領域突出保障農民工權益,通過不斷規范勞動用工、開展根治欠薪行動、樹立農民工服務品牌等,使得農民工權益維護取得明顯成效。
建議
對超齡農民工進行精準分類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導企業不得以年齡為由“一刀切”清退大齡農民工,要為有就業需求的大齡農民工免費提供公共就業服務。
如何避免“一刀切”的情況?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人力資源與改革發展研究所三級研究員鄧秀華在接受采訪時提出,要保障農民工在城鎮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權利,建議對超齡農民工群體進行精準分類,“技能型農民工工作年限長了,經驗更豐富,技術上更嫻熟,水平也越高,企業不應該太在乎其年齡?!睂Υ_實在建筑工地體力上不支、技能跟不上的農民工,確保其能順利回到農村,要保障其農村承包地權益和農業生產條件。
此外,鄧秀華還建議,政府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監督,擴大農民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的覆蓋率。要讓農民工實現“進有門路,退有保障”。
記者手記
護航大齡農民工
把握好“尺度”和“溫度”
農民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年來部分建筑業清退超齡農民工“一刀切”的做法,對于許多賣了“一輩子力氣”,沒有養老保障的農民工而言,無疑是“斷了生計”。既缺乏合理性,更缺少人情味。
對于年齡偏大的農民工,豐富的工作經驗是他們的優勢,而健康問題、對新技術的掌握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就業短板。國家《意見》的及時出臺,給大齡農民工及其家庭吃了一顆定心丸。
不可回避的是,保障大齡農民工的就業權利,需要考慮其自身的情況。特別是建筑工地,從事的工種往往需要體力的支持。這就需要更細化更暖心的政策依據,讓大齡農民工既能享受就業的權利又能消除安全隱患,在安全的“尺度”與政策的“溫度”間找到平衡點。
我省通過建立大齡農民工就業創業鼓勵和獎勵機制,對積極推進農民工就業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同時為大齡農民工提供相應的培訓學習平臺,積極引導他們向安全度更高的服務性、輔助性崗位轉型。讓大齡農民工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提高再就業能力,這是社會應有的責任與溫暖。